Powered By Blogger

2010/05/31

發問比答案更重要



記得初次學習教練技巧時,最難掌握的是發問問題,原來人的傾向是喜歡給人意見,給人答案,好像自己就是專家,樣樣都懂。

最近看過一本書,其中提到著名教育家楊福家教授的一段頗為啟發的話﹕「什麼叫學問﹖就是學習問問題,而不是學習答問題。如果一個學生懂得怎樣去問問題,怎樣去掌握知識,就等於給他一把鑰匙,就能夠自己去打開各式各樣的大門。」

教練學著重發問問題,是十足的問題專家。教練沒有答案,答案在當事人心中。這跟和解員的工作一樣,不斷提問能令雙方同意的答案,不會給予任何一方和解建議。教練學與和解學都是透過發問激發出解決方案。這種透過發問的技巧比直接告訴對方答案更難。發問有機會找到新答案,亦能幫助對方有方向地思考,尋找更多內在資源。

我喜歡運用教練學,因為教練不是用答案解決問題,而是用問題解決問題。答案就在當事人心中,教練就是運用問題幫助對方把答案挖出來。

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.



NLP

2010/05/24

不要打殘孩子的投入感



友人 Janny 的兒子喜歡玩網上遊戲,而且玩得很投入。父親看見了,便隨便說句﹕「為何讀書的時候,沒見你那麼投入認真 ?」

很多家長對這句話肯定很熟識,亦是很多家長的心聲。
難道玩遊戲就不應投入認真 !

其實投入本身並無問題,問題來自應在什麼範疇上投入。玩網上遊戲對讀書不好,但投入認真的態度卻對學者是好的。很多家長說出了上述的說話時,便將兩者都同時否定,而且還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玩網上遊戲與讀書的對立局面,之後,便很自然地感到因為要讀書,就連累得我沒有上網時間。

要讀書 ---> 無得玩  ( 都係因為要讀書,所以無得玩...)

「讀書」 跟「玩」成了對立。久而久之造成對讀書的抗拒。

想深一層,有多少孩子是抗拒學習的 ?
再想,其中又有多少是父母未能區分兩者關係?

作父母的,可以先肯定孩子的投入、認真,這態度是好的,是一種能力,更是成功的核心要素,不是嗎 ?

然後再想一想,要如何將這種能力引導到讀書學習上。
如果父母想推動孩子學習,下次就必須留意自己的說話技巧。

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.
NLP

2010/05/22

理財法則:奇妙數字『72』

要計算投資翻一翻的時間,可用奇妙數字72的速算的方法。

辦法好簡單,就是以 72 為分子,息率為分母,兩者相除即為資金升值一倍所需的時間。

72 / (年)利率 = 年期

舉例來說:張小姐把 10 萬元存放在銀行,假設銀行的利率為 2 厘,她的 10 萬元要過 36 年(72/2)才能升值至 20 萬!

72 / 2 =  36 年

相反,她的同事朱小姐比較懂得投資,將相同的資產投資,而其平均回報為15% ,她的資金只須要約 4.8  年的時間(72/15)便已升值一倍。

72 / 15 = 4.8年

同一數目的資金,選擇不同的存放方法,所帶來的結果當然不同,一心存放在銀行收息的張小姐足足要等 36 年,才能把資金升值一倍,而朱小姐只用了 4.8 年,就得到如張小姐要用 36 年的回報。可見不投資的風險也很大,所以,投資是筆者認為很值得終身學習的其中一個項目。

每年增長          計算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增長一倍所需時間
    1%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2/1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72年
    2%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2/2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6年
    5%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2/5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4.4年
   10%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2/10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.2年
   15%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2/15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4.8年
   20%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72/20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6年

我認為這個法則相當有用,亦讓人更深體會到利率複合的爆炸力。

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.
HKSPR Home Page: www.hkspt.org

長期將金錢存入銀行收息是最危險的


長期將金錢存入銀行收息是最危險的。

這裡我給年青人一個致富的簡單方程式,每月存下2,000元 (即每年 24,000元),持續投資 40 年,找一個每年回報 15% 的投資工具,那10, 20, 30 40年之後,你估計他能累計多少財富 ?

10 年本利合共是 560,380
20 年本利合共是 2,827,442
30 年本利合共是 11,998,966
40 年本利合共是 49,102,892

一個 20 歲的年青人,如果依照上述公式,到 60 歲時就可累積到 4910 萬元,成了半億富豪。

數是這樣的計出來,究竟如何找一個平均每年 15% 的回報投資。答案亦是很簡單。

環球股市過去 60 年的每年平均複式增長為 11%,香港恆生指數在過去的 30 年的平均回報也接近 16%,而近 16 年也有接近 14% 回報。這個回報,比眾多專業基金經理還要出色。

假若你在 16 年前以 10,000 元投資恆指,現時確實已升值至約  80,000 元,如果恆指能繼續以 14% 上升多 4 年,即投資後的 20 年,你的 10,000 投資本利總和便更升值至 134,000 萬。

投資原來都可以好簡單。

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.
HKSPT Home Page: www.hkspt.org

態度的培訓

除了客戶及前線服務的培訓外,機構訓練資源的分配較少著墨於從態度方面入手,多數看重於能力及行為層次,即投放在技術及技巧方面。
態度決定成販、態度決定高度、態度決定一切...。這幾句老生常談的話是否太絕對呢?
我的看法是心態不能代替技術和方法,但是技術或別的東西也不能代替心態。心態本身不會直接解決問題,但心態肯定影響找出問題的原動力,最終就影響解決問題的能力,即是能否找出方法。

心態本身不是一個口號,不是一個獨立的東西,而與行動、方法、技術等等環環相扣。所以沒有任何一個方法可以代替心態,但正面心態卻肯定可以在任何方法和技巧上發揮一個更積極的作用。從這個角度看,態度是以這種方式來決定成敗、決定高度、決定一切。

而事實上,很多學習過程都沒有著意在態度方面,就如學車,培訓和考試過程都沒有駕駛態度這一部份。當一名學員成功取得駕駛執照,遇有嚴重駕駛事故後才被法官要求學習駕駛態度,這樣安態度的培訓,未免對其他道路使用者的人生安全太草率了嗎?

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.


NLP

2010/05/16

簡簡單單有金執

走過書店,放在最前台的,是投資書籍。隨手拿起的一本<非常潛力股> (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),書中長列了15個選擇股票要訣。筆者當然不會懷疑大師的選股卓見,不過擔心的是自己的執行能力及所需的知識和技巧。

前幾編文章提到畢菲特對指數基金的推薦,包括定期買入、長期持有、收費低廉的指數基金及堅持態度。

今日想跟大家談談如何執行。以香港情況,小投資者最易買到的指數基金要算是盈富基金。知道一般小投資者未必有足夠彈藥,較難對大價股作分段買入的部署,更沒有可能多買幾隻作分散投資。我建議小投資者可留意盈富基金( 2800),其每手的買入銀碼較低,小投資者亦有能力執行分段吸納的策略。即每月或每季,不論價格都執行買入指令。長遠而言,會因為長線定期買入而成了平均價。


盈富基金的經理人收費只是資產淨值的 0.025% -0.05%,是同類基金收費較便宜的。
 
風險方面,其風景險是市場風險,跟恆生指數組合的公司相關。根據以往記錄,長線而言,恆指必定上升,對於資本不太多的投資者來說,買指數基金,雖然升幅可能不及單一股票的利潤高,但指數基金最少升幅能夠與大市同步,減少買錯的風險。這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。

最後,盈富基金給單位持有者提供定期派息,跟股票一樣。

備註﹕筆者並非投資專家,以上是純熟個人意見及經驗分享。
股市有升有趺,投資者可能蒙受全部損失。投資時務須按個人能力及諮詢投資專家或顧問意見。
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


NLP

2010/05/15

思覺失調和精神病有什麼不同之處?

「思覺失調」的電視宣傳片多了,普羅大眾對「思覺失調」聽得多了,應該認識也會多了。可惜聽得多不等於認識多,而我總覺得大眾對「思覺失調」有愈來愈多的誤解,其中一項是誤以為「思覺失調」是一種精神病,或甚是一種青少年才有的精神病。

其實,思覺失調是一系列的病徵,是認知、感官、情緒症狀的統稱,或者簡單點講就是「幻覺」及「妄念」。這兩項徵狀會出現在多種「重性精神病」中,包括精神分裂症、抑鬱症、老人痴呆症、妄想症...等等。

我們從五個感官系統接收世界資訊,包括﹕

眼 --->  睇  (腦呈現圖像)
耳 --->  聽  (腦呈現聲音)
鼻 --->  嗅  (腦呈現氣味)
舌 --->  味  (腦呈現味感)
皮膚 -> 感  (冷、熱、痛...等等)

「幻覺」就是感官系統在沒有刺激的情況下仍收到信息,這個問題跟接收器官,眼、耳、鼻、舌及皮膚無關。問題出現在資料的傳送過程,即跟神經線/系統有關 (即上圖的箭咀有關 --->)。

簡單講,基於我們運用五個感官接收訊息,幻覺就分類為﹕
  1. 視幻覺
  2. 聽幻覺
  3. 嗅幻覺
  4. 味幻覺
  5. 皮膚幻覺
 而「妄念」,是一種思想 ( 想法),患者「極之」深信 ,「極之」的意思是信到一過個程度與真實一樣,在於患者而言,是一種真理。

有位已故塗鴉藝術家,自稱「九龍皇帝」,經常在街上面寫大字,觀塘區、尖沙咀天星碼頭一帶都找到他的筆跡,他的內容大多提及自己及家族舊事、根據他聲稱的族譜,以前皇帝曾經御賜九龍給予祖先作為食邑;所以他就是「九龍皇帝」,因為他經常在街上寫大字,「宣示」對九龍的「主權」,又鬧英國非法佔領他的私人土地。早期他因到處塗鴉以多次被拉上差館,但在法庭卻次次否認控罪。理由很簡單,深信不疑自己就是「皇帝」的曾先生,當然不會認罪。

以下幾點,就是妄念的一些定義﹕
  1. 錯誤的信念
  2. 深信不疑
  3. 當有足夠及顯而易見的證據時,亦不能以理性的討論去改變事主
  4. 沒有社會、宗教、文化背境、事實或合理的理據支持
妄念在學術會上會按照思想內容而分為多種類型,如聲稱自己是「九龍皇帝」的,可能被歸類為誇大妄念(Grandiose delusion),深信自己有某種奇難雜症的,會稱為疑病妄念(Hypochondriacal delusion),還有懷疑配偶有外遇的嫉妒妄念 (Delusional jealousy)及經常感覺被人跟蹤、加害及打小報告的被害妄念 (Persecutory delusion)等等。

最後想大家認清的,「思覺失調」就是「幻覺」 + 「妄念」。
「思覺失調」是病徵,不是病。
 
 


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
HKSPT Home Page: www.hkspt.org



 

2010/05/14

耶魯研究發現BB識分善惡

最近看了一篇報導,有關嬰兒對的善惡的感覺回應,文章頗為有趣。究竟人之初,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。從中你可以得到點滴啟示。

根據耶魯大學一班學者的研究,發現不足一歲的嬰兒已能分辨善惡,這與一些專家認為道德標準需藉後天教育灌輸有明顯分歧。

研究員先讓小至六個月的嬰兒看卡通片,片中有樂於助人和專搞破壞的角色,八成嬰兒喜歡好人角色。另一項測試中,玩具狗嘗試打開箱子,一隻友善的熊幫牠打開,另一隻熊卻坐上箱子上搞破壞。結果,大多數嬰兒都喜愛友善的熊。

有心理學家認為,嬰兒出生時道德上一片空白,道德標準是由父母和社會環境灌輸的,今次研究結果明顯與這種觀點不符。領導研究的布洛姆教授指,愈來愈多科學證據指善惡觀念與生俱來。

不過,雖然與生俱來的說法確有一定理據,但後天透過教育、培養和灌輸的扭轉力量亦不應輕看,相信你都同意,對嗎﹗

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.


NLP

誰是歲月神偷


剛剛出來工作的打工仔,已往從不想到學投資,更不用說要買基金、買投票。時至今日,每個打工仔都要將薪金部份作強積金供款,才發現原來學校從無教過如何理財。我覺得好失敗,一個負責任的政府,為何不好好將理財概念放入教科書中,讓眾年青人,從少就學習健康理財。

最近很多同事問我有關強積金的供款,應如何選擇基金,高風險好還是低風險好,保本好還是債券好。原來,大部份打工仔都是不懂得如何選擇強積基金。
如何選擇,我覺得除了基本基金知識外,還要看看個人目標、性格和情緒智商,投資絕對不單單是IQ問題,更重要是EQ。如果你買了東西後,價格的回落會令你茶飯不思,你最好還是買「保本基金」為上,起碼不用擔心,不會影響到精神健康來。這當然要付出代價,就是所投資的金額會長期處於低增長,甚至負增長。

MPF 是長線投資,其關鍵是利率的複合回報,單單是一兩厘的利息長期複合回報,分別可以很驚人。

就以100元的複息增長為例,3% 跟 4% 的比較,20年後是 209及 267 的分別,相差 27% ;但50年後卻是 438 跟 711 的分別。1% 的分別,在 50 年後的複合回報,竟然相差 63% 。
MPF  已經行了10年,部份基金,10年相差已經是幾十個百分比。所以,長線投資 MPF,絕對要認清回報利率在歲月中的神奇力量。

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.
NLP

2010/05/12

跟大師學投資-畢菲特的投資智慧(2)


如果你不懂投資,不懂股票,沒有時間研究理財。畢菲特的投資智慧是很值得參考的。其中一條簡單的方法,是眾不懂理財的絕佳選擇。是打工仔邁向第一桶金的良方。

再講一次,「簡單」並不等於「容易」,其中原因是人性的貪婪與欠缺堅持,這跟EQ絕對有關。其實,畢菲特有一個戒條,就是從不推介任何股票或基金,例外的,就是今日所講的簡單方法 - 投資於指數基金。

畢菲特多次提到投資於指數基金的好處,1993年給股東的信函中﹕「通過定期投資指數基金,一個什麼都不懂的業餘投資者往往能夠戰勝大部份專業投資者。」

1996年給股東的信函中,再次提到投資於指數基金﹕「大部份投資者,包括機構投資者及個人投資者,遲早會發現,最好的投資方法就是購買管理費低廉的指數基金。」

2004年給股東的信函中提到﹕「那些收費低廉的指數基金,在產品設計上是非常適合投資者的,對大多數想投資股票的人,收費低廉的指數基金是最佳的選擇。」

2007年在CNN訪問中,畢菲特認為,個人投資的最佳選擇是買入一隻低成本的指數基金,並長時間持續定期買入。如果能堅持長期持續定期買入指數基金,你可能不會在最低點,但你同樣不會在最高點入貨。

2008年,畢菲特被問到,假如你只有是三十歲,只靠打工謀生,不懂理財,沒有時間研究投資,那麼你的第一個一佰萬將會如何投資。畢菲特的回答是﹕「把所有錢投資到一個低成本的跟蹤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,然後繼續工作。」

在香港,相信小投資者不會懂得如何購買標準普爾500指數基金,可考慮的有盈富基金( 2800)即恆生指數基金,無論股市跌得如何慘不忍睹,恆生指數最終也會回升,73年股災如是、83年中英會談令股市大跌如是、87年股災如是、97亞洲金融風暴如是、03年 沙士事件如是、08年金融危機亦會這樣。定期購買指數基金,而這些指數基金肯定不會錯過日後大市反彈的機會。

如果你投資了股票多年,仍未能在股市上賺到錢,你應先我檢討一下?再睇睇前一個大升浪究竟你做了什麼投資,檢討自己的投資策略是否出錯,看看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,又或者你的EQ不太適合投資。又或者,聽聽畢菲特的簡單投資法。以下是畢菲特的重點(KEY WORDS),包括『定期買入』、『長期持有』、『收費低廉的指數基金』及『堅持』。

最後,你會發現,你這個小投資者,會勝過無數專業基金經理的回報。


備註﹕筆者並非投資專家,以上是純熟個人意見及經驗分享。
股市有升有趺,投資者可能蒙受全部損失。投資時務須按個人能力及諮詢投資專家或顧問意見。
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

NLP

2010/05/11

跟大師學投資 - 畢菲特的投資智慧(1)


我很喜歡投資大師畢菲特的一句名言﹕「 當別人貪婪時你要恐懼,當別人恐懼時你要貪婪。」 說來好像很「簡單」,不過「簡單」絕對不等於「容易」。究竟這句話嘅實質體現是如何呢?


股票市場是零和遊戲,有人賺,亦有人賠, 真正左右市場的是大戶, 並不是小投資者。投資的操控在人,人總有情緒起伏,特別是每日在銀行按機的小股民。當小股民恐懼時,快快就把股票雙手奉送給大戶們。這個時候股市恐慌,成交由盛轉衰。大戶耐心地低位入貨,間中配合消息扯高拉低。當大戶累積了一定貨量後,再配合一些消息,市況又開始飛升; 此時大戶會暗示小股民牛市已到,於是,小股民後悔,發現愛股已經升了很多,當然就怕追高。

當蟹貨盡消時牛市到了第三期,不少股票皆創新高,與此同時大戶們悄悄把低位吸進的跳樓貨高價賣回給小股民。大家開始貪婪,期望仙股變毫股,毫股變蚊股等等。

當小股民全情投入,人人參與,報章天天報導連大專生都能投資大賺之神蹟奇事,周刊大賣股神誕生,大戶就在這個時候派貨,行動極為容易,很快就完成任務。最後大戶開始反手做淡,而股市應聲下跌,此時大家就會懷念畢菲特的所謂別人貪婪時我要恐懼了。

畢菲特強調的是「長線投資」。通常一個像樣的周期需時三至 五年,或甚十年。如果你買了股票後要日日睇價,你肯定不是畢菲特的擁護者。最後你就會被情緒支配,時而恐懼,時而貪婪,最終成為別人點心。


備註﹕筆者並非投資專家,以上是純熟個人意見及經驗分享。
股市有升有趺,投資者可能蒙受全部損失。投資時務須按個人能力及諮詢投資專家或顧問意見。

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


「處理刁難人士之十型人格」工作坊

Workshop on Managing Difficult Personalities/Customers


2010/05/02

承繼財富負累下一代

最近看了一篇文章,談及子女承繼大量財產,做成不勞而獲的心態,結果讓下一代不思進取,做成更大的負累,好心的父母,最後殘害了下一代的謀生天賦。

富不能過三代,這不無道理。錢不是自己努力賺回來,不會懂得管理,不會珍惜。富商余彭年,沒把錢留給下一代的他說,「兒子強與我,留錢有何用;兒子弱與我,留錢做甚麼﹗」

作為父母的,最重要的是投資在兒女的教育上,讓他們擁有一生謀生智識和技能,不用留錢,留錢只會打殘他們的鬥志。如果能夠一早講明,或許更能讓子女早點為自己將來籌謀。


NL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