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中提及一間出版商,連續三次把剛出版的新書送到總統手上,請總統大人給點意見。
第一本書,總統看了,覺得沒什麼特別,但亦不想得失作者及出版商,於是便客氣地說,這本書還不錯呀。跟著,出版商便在這本書的廣告位註上﹕「不可不讀 - 總統喜愛的書。」
到了第二本書,總統覺得應該坦白點,不好的就說是不好,亦不希望出版商借助他的說話作宣傳。看過書後,總統便說這本書糟透了。於是出版商在書的封面寫上,「真的不喜歡的? 總統討厭的,你也應該知道...。」
第三本書,總統給取頭兩次的經驗,知道說什麼都會給出版商做文章,於是便決定不發一言,以免又被人作宣傳工具。今次出版在新書的封面加上大大的橫字條作宣傳﹕「從未如此沉默過 - 總統看後,難以下論...」
不知道以上的故事是否真實,這種現象其實也經常出現在日常的話語中。我覺得運用重新框視,如果不顧及對方核心感受,只可當作是個笑話,不能強說是對方的立場。重新框視用得不好,反而會破壞關係,給人「打橫來」的感覺。
另一方面,如果可以放開點,掌握過程中智慧,即不管對方怎樣說,都可以有另一角度的演繹。從這個方向思考,說話可以看成為一種思考藝術。
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 2010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