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們不斷使用什麼樣的語言字眼,就決定我們是什麼樣的人。我們每日運用的語言字眼,乃是腦海裡儲存和記憶的具體圖像、聲音和感受。如果沒有了語言字眼,我們就無法把相關的觀念呈現出來。很有趣,每個民俗所運用的語言字眼,也反映了他們的一些生活習慣和觀念。譬如說,有些美洲的印地安部族就沒有「撒謊」這個語言字眼,因而他們就沒有撒謊這樣的觀念和行為。另外,菲律賓的塔沙迪族在談話中就沒有「不喜歡」、「討厭」和「戰爭」這些語言字眼,這真是多麼了不起的部族啊﹗
字眼用在形容情緒方面,當然有更大的影響力。當我們明白到用什麼樣的情緒字眼的力量後,在說話時便要留意所用的字眼,因為這不但會影響自己的情緒,同時也會影響周遭的人。一分鐘經理人的作者肯布蘭查有這樣的一個小故事﹕一次他和太太去非洲打獵,途中車子輪胎突然爆裂,整輛車在叢林中進退兩難,當時他的心境真是非常急躁,幸好他太太跟他說了一句安慰的說話﹕「沒關係﹗只是增加了一點點不方便。」沒想到這句簡單的說話,卻令當時氣急的他可以緩和過來。經過這次奇妙的經歷之後,如今這句簡單的說話經常掛在他們的口邊。
我們不能輕視字眼對我們和別人所造成的情緒影響,因此用什麼字眼來形容我們的情緒就顯得十分重要。例如,有些人很隨意便用上「惱火」來形容自己的情緒狀況,「惱火」這個字眼很快就在我們腦海中轉化成為一團火熊熊的圖像、燃燒火焰發出的爍爍聲響和熱烘烘的感覺。假若你真正的情緒不是那種境況,這一團火光的圖像、聲音和感覺便會誤導你的情緒,使你真的怒氣衝天。相反來說,你可以運用一些軟化性字眼改變自己的情緒,將「惱火」改變為「關切」、「遺憾」,漸漸會發現這些字眼和說話方式會降低我們的情緒反應,若再在「關切」或「遺憾」這字眼上加上「稍微」,變成「稍微關切」或「稍微遺憾」。像這樣軟化自己說話的方法,不僅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,同時更可以緩和人與人之間的衝突。
在與人溝通的時候,只要懂得運用合宜的關鍵字眼,就會立即影響自己和別人的情緒,同時也連帶影響著關係的發展。
Copyrighted by Lawrence Chu
